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如今,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孩子的成長環境與發展條件可謂是得到質的飛躍。但是,正是在這樣一個幸福的年代,孩子卻越來越不讓父母省心,不少的父母都曾經抱怨過自己的孩子要求得不到滿足就會出現撒潑胡鬧的行為。朋友小君就常常因此感到困擾。
前段時間,小君帶孩子到超市購置日用品。經過玩具售賣區時,孩子想買一台玩具遙控車,但是遭到了小君的拒絕,她告訴孩子,家裡已經有很多玩具了,再購置一件太過浪費與佔用地方。在得知不能買下這件玩具後,孩子竟然坐在地上胡鬧了起來。孩子的這一舉止很快就招來了其他顧客的圍觀,為了緩解打破這個尷尬的場面,小君只好答應給孩子買玩具。
相信很多父母在看完小君的經歷後都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孩子的想法得不到滿足,就會開始撒潑胡鬧,這並非是因為孩子頑皮,而是他們希望以此來給自己爭取機會,這種現象如今早已屢見不鮮。那麼,為什麼孩子會出現這樣一種情況?
孩子撒潑胡鬧的誘因孩子心智不成熟根據一項研究表明,一個人能完全學會控制自己的行為與情緒,需要達到25歲。對於一個孩子來說,要期望他們能夠擁有25歲的心智是不現實的。因此父母必須承認,孩子此時的諸多行為與思想還是十分稚嫩的。
在這種幼稚的思想驅使下,孩子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自然會出現"不擇手段"的情況。事實上,有些孩子並不明白這樣一種行為既是在丟自己的臉,也是在丟父母的臉。他們只知道,通過這樣一種方法能給自己爭取到需要的事物,那麼這便是一個好方法。父母教育方式不當孩子會將撒潑胡鬧作為自己爭取利益的"武器",其實有一部分原因應當歸結於父母所採取的教育方式不當。因為父母在這方面的教育往往只有兩種,一種是懲罰孩子的不當行為,另一種是順從孩子的想法。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這兩種方法都達不到讓孩子心智逐步走向成熟的效果。
這是因為父母很少會去告訴孩子為什麼,而只是一味地強調怎麼做。這種教育模式會讓孩子出現"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尷尬狀況。孩子只知道碰到這樣的問題應該如何去做,但卻不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去做,即便父母能讓孩子摒棄一種陋習,孩子還是會以另外一種形式將之表現出來,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治標不治本"。
孩子成長環境起作用成長環境對於孩子發展的影響是相當大的,如果沒有好的成長環境,那麼孩子出現一些不當行為也就無可避免了。舉個例子,如果孩子的朋友有過這種以撒潑胡鬧爭取利益的先例,那麼孩子自然會加以效仿,這也是孩子認知、感受這個世界的一種途徑。
但是父母應該注意的是,成長環境帶來的影響遠不止如此,有時候孩子沾染的不良習氣遠遠超乎父母的想像,甚至可能觸及法律。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反思自己的同時,也不要忘了著眼於孩子平時的生活環境。
在這三項影響之中,最常見的影響其實還是落在了父母身上。作為孩子人生的第一任導師,父母的很多行為舉止都會對孩子造成巨大的影響。因此,當父母發現自己的孩子有撒潑胡鬧行為時,應該及時反思一下自己是否存在以下三種行為。三種錯誤教育方式冷處理有些父母認為,孩子的行為純屬胡鬧,只要父母不去理會孩子的情緒,那麼他們很快就會停止胡攪蠻纏的行為。的確,孩子之所以會在父母面前進行撒潑胡鬧,就是希望父母因此而改變主意,父母如果不去理睬孩子,孩子知道這個辦法起不到效果,自然就會放棄這種行為。
但是,這種處理方式會在親子間立起一堵牆壁,將親子雙方隔離開來。如果父母長期以這種處理方式來應對孩子的胡攪蠻纏,那麼很可能導致親子關係疏遠。
打罵處理孩子當眾胡攪蠻纏,這種行為會讓部分父母惱羞成怒,當場對孩子進行打罵,這種行為的影響是相當糟糕的。一方面,打罵孩子很容易給孩子留下心理陰影。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相對比較薄弱,面對父母突如其來的打罵,很容易被嚇哭。此外,這種打罵的教育方式往往忽略了引導孩子的步驟,孩子被恫嚇的同時還無法明白父母為何要這樣做,這樣親子間很容易產生隔閡。
另一方面,父母當眾打罵孩子,很容易對孩子的自尊心造成傷害。孩子雖然不懂得當眾胡攪蠻纏是一種十分失禮的行為,但他們卻知道當眾受到打罵是相當丟臉的,會招來他人的嘲笑。長此以往,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將受到影響。隨性處理有些父母在應對孩子出現的問題時,常常是根據自己當時的心情來決定處理方式的,這樣一種忽冷忽熱的態度同樣會對孩子的成長造成不良的影響。假如孩子胡鬧時,父母心情好,那麼父母會對孩子加以安慰,甚至是滿足孩子的要求。但如果父母當時的心情非常不佳,那麼可能會因此而對孩子大打出手。
既然這三種教育方法都是不對的,那麼父母應該如何應對孩子的胡攪蠻纏呢?其實,對於這些孩子來說,他們真正需要的,是父母的"情感連接"。
以"情感連接"化解撒潑胡鬧所謂的"情感連接",是指父母通過將自己的情感與孩子的情感進行接連,來實現親子雙方彼此理解的目的。只要達到這一目的,就能很好地找到一個雙贏的解決方法。"情感連接"主要可以分為三個步驟進行。穩定雙方情緒當爭執產生時,親子雙方的情緒都是比較激動的,此時父母應該做好榜樣,穩定自身情緒,進而幫助孩子穩定情緒。要想很好地引導孩子,排解孩子的負面情緒是相當關鍵的。面對孩子,父母可以通過多種方式進行情緒穩定,諸如做約定、轉移注意力等等。等到孩子情緒穩定後,父母才能執行下一步。引導孩子換位思考要想連接親子雙方的情感,光靠父母理解孩子是遠遠不夠的,更重要的是孩子必須明白父母為什麼要這樣做。因此,當孩子情緒穩定以後,父母應該通過創設情境、角色反串等方式對孩子進行引導,讓孩子明白父母的決策與苦衷。這樣孩子才能更好地接納父母的教育,更正自身的行為。
適當加以讓步如果孩子的要求並非純粹的無理取鬧,那麼在完成對孩子的引導之後,父母可以適當加以讓步,滿足或以其他物品替代孩子的要求。這樣一種讓步並不是對孩子的縱容,而是對孩子的一種肯定。一方面,通過這樣一種的處理方式,孩子將更有動力去更正自己的錯誤行為,不斷完善自己。另一方面,父母的適度讓步可以增進親子間的情感基礎,這將為此後進行"情感連接"打下堅實的基礎。
我是小鹿媽咪,也是3歲寶寶的媽媽,每天記錄和分享不同的育兒知識及經驗,喜歡文章請關注我。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得不到滿足就撒潑胡鬧?不是孩子皮,是他需要父母的「情感連接」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如今,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孩子的成長環境與發展條件可謂是得到質的飛躍。但是,正是在這樣一個幸福的年代,孩子卻越來越不讓父母省心,不少的父母都曾經抱怨過自己的孩子要求得不到滿足就會出現撒潑胡鬧的行為。朋友小君就常常因此感到困擾。
前段時間,小君帶孩子到超市購置日用品。經過玩具售賣區時,孩子想買一台玩具遙控車,但是遭到了小君的拒絕,她告訴孩子,家裡已經有很多玩具了,再購置一件太過浪費與佔用地方。在得知不能買下這件玩具後,孩子竟然坐在地上胡鬧了起來。孩子的這一舉止很快就招來了其他顧客的圍觀,為了緩解打破這個尷尬的場面,小君只好答應給孩子買玩具。
相信很多父母在看完小君的經歷後都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孩子的想法得不到滿足,就會開始撒潑胡鬧,這並非是因為孩子頑皮,而是他們希望以此來給自己爭取機會,這種現象如今早已屢見不鮮。那麼,為什麼孩子會出現這樣一種情況?
孩子撒潑胡鬧的誘因孩子心智不成熟
根據一項研究表明,一個人能完全學會控制自己的行為與情緒,需要達到25歲。對於一個孩子來說,要期望他們能夠擁有25歲的心智是不現實的。因此父母必須承認,孩子此時的諸多行為與思想還是十分稚嫩的。
在這種幼稚的思想驅使下,孩子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自然會出現"不擇手段"的情況。事實上,有些孩子並不明白這樣一種行為既是在丟自己的臉,也是在丟父母的臉。他們只知道,通過這樣一種方法能給自己爭取到需要的事物,那麼這便是一個好方法。
父母教育方式不當
孩子會將撒潑胡鬧作為自己爭取利益的"武器",其實有一部分原因應當歸結於父母所採取的教育方式不當。因為父母在這方面的教育往往只有兩種,一種是懲罰孩子的不當行為,另一種是順從孩子的想法。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這兩種方法都達不到讓孩子心智逐步走向成熟的效果。
這是因為父母很少會去告訴孩子為什麼,而只是一味地強調怎麼做。這種教育模式會讓孩子出現"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尷尬狀況。孩子只知道碰到這樣的問題應該如何去做,但卻不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去做,即便父母能讓孩子摒棄一種陋習,孩子還是會以另外一種形式將之表現出來,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治標不治本"。
孩子成長環境起作用
成長環境對於孩子發展的影響是相當大的,如果沒有好的成長環境,那麼孩子出現一些不當行為也就無可避免了。舉個例子,如果孩子的朋友有過這種以撒潑胡鬧爭取利益的先例,那麼孩子自然會加以效仿,這也是孩子認知、感受這個世界的一種途徑。
但是父母應該注意的是,成長環境帶來的影響遠不止如此,有時候孩子沾染的不良習氣遠遠超乎父母的想像,甚至可能觸及法律。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反思自己的同時,也不要忘了著眼於孩子平時的生活環境。
在這三項影響之中,最常見的影響其實還是落在了父母身上。作為孩子人生的第一任導師,父母的很多行為舉止都會對孩子造成巨大的影響。因此,當父母發現自己的孩子有撒潑胡鬧行為時,應該及時反思一下自己是否存在以下三種行為。
三種錯誤教育方式冷處理
有些父母認為,孩子的行為純屬胡鬧,只要父母不去理會孩子的情緒,那麼他們很快就會停止胡攪蠻纏的行為。的確,孩子之所以會在父母面前進行撒潑胡鬧,就是希望父母因此而改變主意,父母如果不去理睬孩子,孩子知道這個辦法起不到效果,自然就會放棄這種行為。
但是,這種處理方式會在親子間立起一堵牆壁,將親子雙方隔離開來。如果父母長期以這種處理方式來應對孩子的胡攪蠻纏,那麼很可能導致親子關係疏遠。
打罵處理
孩子當眾胡攪蠻纏,這種行為會讓部分父母惱羞成怒,當場對孩子進行打罵,這種行為的影響是相當糟糕的。一方面,打罵孩子很容易給孩子留下心理陰影。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相對比較薄弱,面對父母突如其來的打罵,很容易被嚇哭。此外,這種打罵的教育方式往往忽略了引導孩子的步驟,孩子被恫嚇的同時還無法明白父母為何要這樣做,這樣親子間很容易產生隔閡。
另一方面,父母當眾打罵孩子,很容易對孩子的自尊心造成傷害。孩子雖然不懂得當眾胡攪蠻纏是一種十分失禮的行為,但他們卻知道當眾受到打罵是相當丟臉的,會招來他人的嘲笑。長此以往,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將受到影響。
隨性處理
有些父母在應對孩子出現的問題時,常常是根據自己當時的心情來決定處理方式的,這樣一種忽冷忽熱的態度同樣會對孩子的成長造成不良的影響。假如孩子胡鬧時,父母心情好,那麼父母會對孩子加以安慰,甚至是滿足孩子的要求。但如果父母當時的心情非常不佳,那麼可能會因此而對孩子大打出手。
既然這三種教育方法都是不對的,那麼父母應該如何應對孩子的胡攪蠻纏呢?其實,對於這些孩子來說,他們真正需要的,是父母的"情感連接"。
以"情感連接"化解撒潑胡鬧
所謂的"情感連接",是指父母通過將自己的情感與孩子的情感進行接連,來實現親子雙方彼此理解的目的。只要達到這一目的,就能很好地找到一個雙贏的解決方法。"情感連接"主要可以分為三個步驟進行。
穩定雙方情緒
當爭執產生時,親子雙方的情緒都是比較激動的,此時父母應該做好榜樣,穩定自身情緒,進而幫助孩子穩定情緒。要想很好地引導孩子,排解孩子的負面情緒是相當關鍵的。面對孩子,父母可以通過多種方式進行情緒穩定,諸如做約定、轉移注意力等等。等到孩子情緒穩定後,父母才能執行下一步。
引導孩子換位思考
要想連接親子雙方的情感,光靠父母理解孩子是遠遠不夠的,更重要的是孩子必須明白父母為什麼要這樣做。因此,當孩子情緒穩定以後,父母應該通過創設情境、角色反串等方式對孩子進行引導,讓孩子明白父母的決策與苦衷。這樣孩子才能更好地接納父母的教育,更正自身的行為。
適當加以讓步
如果孩子的要求並非純粹的無理取鬧,那麼在完成對孩子的引導之後,父母可以適當加以讓步,滿足或以其他物品替代孩子的要求。這樣一種讓步並不是對孩子的縱容,而是對孩子的一種肯定。一方面,通過這樣一種的處理方式,孩子將更有動力去更正自己的錯誤行為,不斷完善自己。另一方面,父母的適度讓步可以增進親子間的情感基礎,這將為此後進行"情感連接"打下堅實的基礎。
我是小鹿媽咪,也是3歲寶寶的媽媽,每天記錄和分享不同的育兒知識及經驗,喜歡文章請關注我。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