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相信說起隋唐歷史,沒有人會覺得陌生,一個是因為這個時期發生的事情很多,也就是信息量有點大。而且大唐也是歷史上的一個盛世,唐裝在現在的影響力都是不亞於漢服的。這是安定時代,但在隋唐之交,也是一個極其混亂的年代,而每逢亂世,都會出幾個獨領風騷的人物。
一如大唐開國皇帝太宗李世民、大將尉遲、秦瓊,而我們現在所介紹的也便是那個時期一個獨領風騷的人物,李密。隋末唐初的群雄之一,當時威名赫赫的瓦崗軍也便是因為有他的傑出領導,既是群雄中的一位人傑,肯定會有非一般的經歷,且聽後文慢慢道來。
一、貴族出身卻不似貴族;才學滿腹終得一日出世;起兵反隋功業之始他的曾祖父是西魏八柱國之一,北周的太師,祖父與父親都是王公大臣,家庭背景堪稱少有人及。而他並沒有人們印象中那些貴族子弟的做派,為人方面謙虛隨和,並且十分喜愛讀書學習。大概從古至今,豪門子弟多放縱,畢竟他們自幼便過著無憂的生活,而且也不必擔心自己以後的生活,因為有著家庭的支撐,貴族子弟大多是玩世不恭的。
但窮苦人家的出身的人就不一樣了,且不說出人頭地,若是他們想過上好的生活,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科舉,所以讀書是必須的。而他區別於那些讀書人的地方,就是他少時便胸懷大志,而且文武雙全,少年立志者常常都是有一番大作為的,又加之他家境優越,可以說是錦上添花。
滿腹才學的常常以救世濟民為己任,但後來受到啟發辭去了護衛一職,專心致志的研究學問。擔任宮廷護衛雖說有一些地位,但對他來說畢竟是屈才了。若只圖一時的權勢而制約了自己的發展,無疑是得不償失的。可能李密只是有些迷茫,但還好幸得有人指點,不然我們就可能在歷史上看不到他了。
其實許多時候,在人的一生中誰都難免會有那麼些迷茫的時候,這是常態,畢竟誰也不是聖人,這個時候,就是最考驗一個人心智的時候,這是一種智慧,一種人生的智慧,怎麼去取捨與權衡利弊得失,這是一個問題。他欣然接受了宇文述的建議,隱居山中,靜下心來讀書,邊走邊看,雖是布衣,但旁人看來總有那麼幾分出塵的氣質。
有一次楊素偶然經過他隱居的地方,只一眼便看出了他的不同凡響之處,於是便上前與他交談,只是隻言片語就深感他的與眾不同,甚至對自己的兒子說他的學識與氣度是你們都不能比的。識人,其實是有著很高深的學問,但這也得限於所識之人是否是真正的有識之士。一個人,好多時候是可以通過自己的氣質與語言有所表現的,氣度不凡的縱然是心中有底氣的人。
不久之後,天下大亂,玄感籌划起兵之事,派人前去請他出山謀劃,他到了之後為楊玄感獻了三條計策,而其選了進軍洛陽的下策。但其實這是他故意如此說的,這也算是對楊玄感的一個考驗,畢竟這是他即將要追隨的人,要是連這麼點小門道都無法識別的話,那如何值得他追隨呢?
有的時候不只是明主擇名臣,而名臣當然也要擇明主,這之間是相互的,不是單方面的。只有志同道合的君臣才能有一番大作為,這也是人們所說的強強聯手嘛。唯有這樣,也才會有互相之間的信任與惺惺相惜,最後並肩作戰。但這次,他還是看走了眼。楊玄感劇照二、驚心脫險性命得保;強盛瓦崗治理有方;賑民開倉人心所向為什麼說他看走眼呢?因為早在稱帝一事上他就知道了楊玄感絕對不是一個可建功業之人。在他們剛剛攻下洛陽的時候,只不過是幾場小的勝仗,楊玄感便開始得意,後來想就此稱帝,被他一口回絕了。而楊玄感也就此對他心有異議,後來隋軍攻來就沒聽他的計策,導致兵敗,而他也被抓了起來,這就是為什麼要說君臣關係的重要性。
幾經輾轉之後,他投靠了農民起義軍,來到了翟讓的帳下,但過程也是十分艱辛的,先是被瓦崗軍關押,若不是通過王世充向翟讓獻計的話,那麼他早就一命嗚呼了。其實越是到絕境,才能越看得明白一個人。並不是說他在那個時候求生有多麼狼狽,而是在那個生死攸關的時候仍然可以冷靜思考、決定自己可以使自己起死回生的計策,這份沉著與冷靜並不是誰都可以有的。他以戰養戰的計策受到了翟讓的採用,瓦崗軍也逐漸壯大了起來,後來他又幫助翟讓打了不少漂亮的勝仗,翟讓對他也是越來越看重。
就在瓦崗軍勢頭正好的時候,翟讓居然沒有了再戰之心,想要就此罷手,安居一隅。可以說,翟讓是個人物,但絕對不是個英雄豪傑,他沒有那份豪情與壯志,在得勢的時候只想做一介草寇,雖然之後在他的苦苦勸說下翟讓決定出征,但這也是後話了。
這也就涉及到了一個人的世界觀與價值觀,翟讓雖然得勢有了今日這般作為,但他的骨子裡還是一個草寇,而李密不一樣,他胸懷天下、志向遠大。這些東西並不是一朝一夕就決定的,而是從小就開始養成的,所以上文提到的從小環境對人的影響,在這裡就有了最直觀的體現。而軍隊之所以可以壯大,與他絕對是有著最直接的聯繫的。
在襲擊了興洛倉後,看到一路上眾多的饑民,他一聲令下開倉放糧,救數以萬計的饑民於水火,這也讓他們成了人心所向。不得不說,此舉實則是高超,因為他們現在已經是很強大了,但還缺少一樣東西,沒錯,就是民心,若是想要後續建功立業,那麼民心是必定不能缺少的一個東西。
他的此舉不只是讓他們民心所向,而整個瓦崗的心也都凝聚到了他的身上,而翟讓雖然胸無大志,但還是心胸寬廣之人。大概翟讓自己也知道,這一伙人在李密手中比在自己手中絕對會有更好的發展,於是索性便退位讓賢,直接推舉翟讓當了首領,眾人也沒有任何異議,翟讓就此接受首領一職。三、屢敗隋軍顯功勞;中原逐鹿氣勢高;不甘居人下,以死明己志在李密掌權之後,隋軍的反攻也便開始了,他帶領將士數次打的隋軍大敗而歸,不少人對他更是欽佩,因為他之前展現的只有他的謀略,並沒有過多展現他在軍事上的才能。雖然古話有「一招鮮吃遍天」一說,但他絕對不是,他是有好幾招的那種,這也就是他最讓人忌憚的地方。
在他與王世充正在激戰的時候,後方出了岔子,雖然翟讓不想與他爭這個領導的權利,但翟讓的兩個弟弟不這樣想,一直都在心懷鬼胎,還不停的煽動翟讓,想讓他設計奪回大權。而他知道之後,選擇先發制人,藉機處決了翟讓和他的弟弟,而且是完全不留情面。
若要說起來,這也是無可厚非的,這並不是心狠手辣,雖然翟讓有恩於他,但這樣的舉動無疑是以命相博的,不是你死就是我亡,若是在這個時候留情,才是最愚蠢的選擇。其次就是當時正值他與王世充激戰,此時若是後方亂了,那麼付出的代價將會是巨大的,可能丟了性命得不止是他,而是所有人。所以權衡利弊,他應該這樣做,他沒有選擇,因為他身上背負的不止是自己的志向,還有一眾兄弟的性命與期望。
在獨攬大權後,他手中有了雄兵百萬,可以說是在當時的各路豪強中,他的實力是足以堪稱頂尖的。那時的他已經是戰功赫赫,名聲也是極其響亮,而他人生軌跡的那個重要的轉折點也悄然到來,用糊塗一時來形容再適合不過。那時的李密開始有些驕傲自滿,對軍隊的事情也不太上心,使得整個瓦崗軍心渙散,而此時的王世充抓住機會偷襲了他們。兵敗如山倒,眾多將領投降的投降,戰死的戰死,只此一戰,瓦崗元氣大傷。
而後為了還跟隨自己的一眾將領,他選擇投降。這不是因為他沒有心力再戰,實則是想為了這些跟隨自己多年的兄弟謀一條生路。在投降之後,李淵甚至是與他稱兄道弟,可見他的能力是多麼過人。後來雖因叛逃被殺,但他的種種事迹讓如今的我們看來,依舊是值得敬佩的。結語:他的一生,雖有瑕疵,但傳奇的程度絕對是勝於瑕疵的;最後他的選擇其實並不是自毀名聲,而是因為他無法忍受甘居人下的痛苦,對於他這樣的人來說,要麼,功成業就之時開懷暢飲;要麼,以死明志。當然,這不是敬佩他的才智,而是敬佩他的選擇,他是個真英雄。
參考文獻:
《舊唐書》————劉昫
《隋書》————魏徵
一位智謀無雙的梟雄,坐擁雄兵百萬,為何會葬送自己?
導語
相信說起隋唐歷史,沒有人會覺得陌生,一個是因為這個時期發生的事情很多,也就是信息量有點大。而且大唐也是歷史上的一個盛世,唐裝在現在的影響力都是不亞於漢服的。這是安定時代,但在隋唐之交,也是一個極其混亂的年代,而每逢亂世,都會出幾個獨領風騷的人物。
一如大唐開國皇帝太宗李世民、大將尉遲、秦瓊,而我們現在所介紹的也便是那個時期一個獨領風騷的人物,李密。隋末唐初的群雄之一,當時威名赫赫的瓦崗軍也便是因為有他的傑出領導,既是群雄中的一位人傑,肯定會有非一般的經歷,且聽後文慢慢道來。
一、貴族出身卻不似貴族;才學滿腹終得一日出世;起兵反隋功業之始
他的曾祖父是西魏八柱國之一,北周的太師,祖父與父親都是王公大臣,家庭背景堪稱少有人及。而他並沒有人們印象中那些貴族子弟的做派,為人方面謙虛隨和,並且十分喜愛讀書學習。大概從古至今,豪門子弟多放縱,畢竟他們自幼便過著無憂的生活,而且也不必擔心自己以後的生活,因為有著家庭的支撐,貴族子弟大多是玩世不恭的。
但窮苦人家的出身的人就不一樣了,且不說出人頭地,若是他們想過上好的生活,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科舉,所以讀書是必須的。而他區別於那些讀書人的地方,就是他少時便胸懷大志,而且文武雙全,少年立志者常常都是有一番大作為的,又加之他家境優越,可以說是錦上添花。
滿腹才學的常常以救世濟民為己任,但後來受到啟發辭去了護衛一職,專心致志的研究學問。擔任宮廷護衛雖說有一些地位,但對他來說畢竟是屈才了。若只圖一時的權勢而制約了自己的發展,無疑是得不償失的。可能李密只是有些迷茫,但還好幸得有人指點,不然我們就可能在歷史上看不到他了。
其實許多時候,在人的一生中誰都難免會有那麼些迷茫的時候,這是常態,畢竟誰也不是聖人,這個時候,就是最考驗一個人心智的時候,這是一種智慧,一種人生的智慧,怎麼去取捨與權衡利弊得失,這是一個問題。他欣然接受了宇文述的建議,隱居山中,靜下心來讀書,邊走邊看,雖是布衣,但旁人看來總有那麼幾分出塵的氣質。
有一次楊素偶然經過他隱居的地方,只一眼便看出了他的不同凡響之處,於是便上前與他交談,只是隻言片語就深感他的與眾不同,甚至對自己的兒子說他的學識與氣度是你們都不能比的。識人,其實是有著很高深的學問,但這也得限於所識之人是否是真正的有識之士。一個人,好多時候是可以通過自己的氣質與語言有所表現的,氣度不凡的縱然是心中有底氣的人。
不久之後,天下大亂,玄感籌划起兵之事,派人前去請他出山謀劃,他到了之後為楊玄感獻了三條計策,而其選了進軍洛陽的下策。但其實這是他故意如此說的,這也算是對楊玄感的一個考驗,畢竟這是他即將要追隨的人,要是連這麼點小門道都無法識別的話,那如何值得他追隨呢?
有的時候不只是明主擇名臣,而名臣當然也要擇明主,這之間是相互的,不是單方面的。只有志同道合的君臣才能有一番大作為,這也是人們所說的強強聯手嘛。唯有這樣,也才會有互相之間的信任與惺惺相惜,最後並肩作戰。但這次,他還是看走了眼。
楊玄感劇照
二、驚心脫險性命得保;強盛瓦崗治理有方;賑民開倉人心所向
為什麼說他看走眼呢?因為早在稱帝一事上他就知道了楊玄感絕對不是一個可建功業之人。在他們剛剛攻下洛陽的時候,只不過是幾場小的勝仗,楊玄感便開始得意,後來想就此稱帝,被他一口回絕了。而楊玄感也就此對他心有異議,後來隋軍攻來就沒聽他的計策,導致兵敗,而他也被抓了起來,這就是為什麼要說君臣關係的重要性。
幾經輾轉之後,他投靠了農民起義軍,來到了翟讓的帳下,但過程也是十分艱辛的,先是被瓦崗軍關押,若不是通過王世充向翟讓獻計的話,那麼他早就一命嗚呼了。其實越是到絕境,才能越看得明白一個人。並不是說他在那個時候求生有多麼狼狽,而是在那個生死攸關的時候仍然可以冷靜思考、決定自己可以使自己起死回生的計策,這份沉著與冷靜並不是誰都可以有的。他以戰養戰的計策受到了翟讓的採用,瓦崗軍也逐漸壯大了起來,後來他又幫助翟讓打了不少漂亮的勝仗,翟讓對他也是越來越看重。
就在瓦崗軍勢頭正好的時候,翟讓居然沒有了再戰之心,想要就此罷手,安居一隅。可以說,翟讓是個人物,但絕對不是個英雄豪傑,他沒有那份豪情與壯志,在得勢的時候只想做一介草寇,雖然之後在他的苦苦勸說下翟讓決定出征,但這也是後話了。
這也就涉及到了一個人的世界觀與價值觀,翟讓雖然得勢有了今日這般作為,但他的骨子裡還是一個草寇,而李密不一樣,他胸懷天下、志向遠大。這些東西並不是一朝一夕就決定的,而是從小就開始養成的,所以上文提到的從小環境對人的影響,在這裡就有了最直觀的體現。而軍隊之所以可以壯大,與他絕對是有著最直接的聯繫的。
在襲擊了興洛倉後,看到一路上眾多的饑民,他一聲令下開倉放糧,救數以萬計的饑民於水火,這也讓他們成了人心所向。不得不說,此舉實則是高超,因為他們現在已經是很強大了,但還缺少一樣東西,沒錯,就是民心,若是想要後續建功立業,那麼民心是必定不能缺少的一個東西。
他的此舉不只是讓他們民心所向,而整個瓦崗的心也都凝聚到了他的身上,而翟讓雖然胸無大志,但還是心胸寬廣之人。大概翟讓自己也知道,這一伙人在李密手中比在自己手中絕對會有更好的發展,於是索性便退位讓賢,直接推舉翟讓當了首領,眾人也沒有任何異議,翟讓就此接受首領一職。
三、屢敗隋軍顯功勞;中原逐鹿氣勢高;不甘居人下,以死明己志
在李密掌權之後,隋軍的反攻也便開始了,他帶領將士數次打的隋軍大敗而歸,不少人對他更是欽佩,因為他之前展現的只有他的謀略,並沒有過多展現他在軍事上的才能。雖然古話有「一招鮮吃遍天」一說,但他絕對不是,他是有好幾招的那種,這也就是他最讓人忌憚的地方。
在他與王世充正在激戰的時候,後方出了岔子,雖然翟讓不想與他爭這個領導的權利,但翟讓的兩個弟弟不這樣想,一直都在心懷鬼胎,還不停的煽動翟讓,想讓他設計奪回大權。而他知道之後,選擇先發制人,藉機處決了翟讓和他的弟弟,而且是完全不留情面。
若要說起來,這也是無可厚非的,這並不是心狠手辣,雖然翟讓有恩於他,但這樣的舉動無疑是以命相博的,不是你死就是我亡,若是在這個時候留情,才是最愚蠢的選擇。其次就是當時正值他與王世充激戰,此時若是後方亂了,那麼付出的代價將會是巨大的,可能丟了性命得不止是他,而是所有人。所以權衡利弊,他應該這樣做,他沒有選擇,因為他身上背負的不止是自己的志向,還有一眾兄弟的性命與期望。
在獨攬大權後,他手中有了雄兵百萬,可以說是在當時的各路豪強中,他的實力是足以堪稱頂尖的。那時的他已經是戰功赫赫,名聲也是極其響亮,而他人生軌跡的那個重要的轉折點也悄然到來,用糊塗一時來形容再適合不過。那時的李密開始有些驕傲自滿,對軍隊的事情也不太上心,使得整個瓦崗軍心渙散,而此時的王世充抓住機會偷襲了他們。兵敗如山倒,眾多將領投降的投降,戰死的戰死,只此一戰,瓦崗元氣大傷。
而後為了還跟隨自己的一眾將領,他選擇投降。這不是因為他沒有心力再戰,實則是想為了這些跟隨自己多年的兄弟謀一條生路。在投降之後,李淵甚至是與他稱兄道弟,可見他的能力是多麼過人。後來雖因叛逃被殺,但他的種種事迹讓如今的我們看來,依舊是值得敬佩的。
結語:
他的一生,雖有瑕疵,但傳奇的程度絕對是勝於瑕疵的;最後他的選擇其實並不是自毀名聲,而是因為他無法忍受甘居人下的痛苦,對於他這樣的人來說,要麼,功成業就之時開懷暢飲;要麼,以死明志。當然,這不是敬佩他的才智,而是敬佩他的選擇,他是個真英雄。
參考文獻:
《舊唐書》————劉昫
《隋書》————魏徵